找到相关内容139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2008年东林净土文化夏令营通知

    ,增长福慧。  希望有缘佛弟子踊跃发心报名。具体条件如下:  1、有净土宗信仰,有一定的念佛经历;知见纯正。  2、年龄20-35岁,莲社成员或有经验优先。  3、为人热情周到,大方得体,普通话标准。...

    佚名

    |夏令营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05/11515823856.html
  • 厦门南普陀寺闽院弘法社第二届青年佛学进修班招生简章

    恭敬三宝、发心纯正。  2、高中以上学历,有一定自学能力。  3、年龄在20—45岁之间,特殊情况年龄可适当放宽。男女不限。   二、报名相关事宜:   1、报名时间:即日起至8月25日。  2、...

    佚名

    |招生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06/08492525245.html
  • 致敬与感恩──编者序

    在这里恭祝法师福寿康宁、长久住世。此外,我们也要由衷地向法师说出这句话:  “导师,感谢您!感谢您拉近了我们与纯正佛法之间的距离。” ...

    蓝吉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84845275.html
  • “无明草”与“增上缘”——“逆境”、“是非”观

    宝贵的一课。  别人骂我,不谅解我,诽谤我,我反而应兴起一分感谢的心理,感谢他们给我修行的境界。  纯正的心不怕别人来诽谤,只要做得正,做得诚,任人怎么去诽谤,反而更能升华我们的人格。  非来变为是,...

    证严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02445512.html
  • 欲树人先树师——略论树立中国佛教公众形象的最佳途径

    欲树人先树师——略论树立中国佛教公众形象的最佳途径   作者:明坤法师   佛教公众形象指公众对僧人素质、信仰纯正度、社会责任心、寺院的硬件设施、管理水平、道风与社会行为...教学质量,培养出道心纯正、佛学知识深厚的高素质僧人。若欲树人,必先树师。   佛教公众形象是民众对佛教的整体看法、印象和总体评价,它属于相。相不离于体,若离开了法的资养,所谓的公众形象只不过是一具华丽...

    明坤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82857180.html
  • 通教寺——北京唯一的尼众寺院

    辛劳,募集资金改造大殿,兴建了南北楼、念佛堂、五观堂、大寮等建筑。建成后通教寺改作“十方丛林”,它的寺规严整,道风纯正。为了培养僧才,还创办了“八敬学苑”,使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庵成为海内外四众弟子所推崇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95557859.html
  • 佛陀的家系

    的乃是贵霜王朝,释尊的时代之前,似尚未有黄种人入印。唯其释迦族不是纯正的雅利安血统,当无疑问,故在情感上与雅利安之间的互相歧视,乃非偶然。   迦罗卫的今址,是在尼泊尔国境内的毕柏罗婆(P1va)地方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65660635.html
  • 正本清源,树立中国佛教公众形象

    正本清源,树立中国佛教公众形象  明坤法师  佛教公众形象指公众对僧人素质、信仰纯正度、社会责任心、寺院的硬件设施、管理水平、道风与社会行为等综合因素的整体看法、印象和总体评价。它是佛教在社会民众...后顾之忧,就能有效地防止人才流失,稳定法师队伍。  只有提升法师的整体素质,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佛学院的教学质量,培养出道心纯正、佛学知识深厚的高素质僧人。若欲树人,必先树师。   佛教公众形象是民众对佛教的...

    明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34166979.html
  • 方便的问题——读“解脱道与菩萨道”有感

    必然性的出问题。日积月累,方便愈多,问题亦愈多,不免日趋下流,一部份佛教传统就有正法、像法、末法的描述,这也可能是传统者对纯正一味解脱的佛法日渐变质的反应。解脱道与菩萨道,好像互不相容;慈悲与智慧,是有...

    李绍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32769868.html
  • 济群法师答:怎样看待出世修行和入世修行?

    可能会忙于应酬,和世俗生活并无太大差别。 若是因缘具足,自己也有纯正坚定的发心,走上出家之路,就可放下一切负担,全身心奉献于追求真理、传播佛法。在社会上,毕竟有太多牵挂,太多羁绊,必须完成各种责任后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怎样看待出世修行和入世修行?|济群法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090877885.html